首页

研修小结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修小结 > 正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17-09-14   来源:    阅读:

《爱的教育》 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小书厚薄适中,由100个小故事组成,一气儿读完可以,读其中的单个故事也方便,内容浅显,主人翁写的是我们教师行业最熟悉的孩子生活,并且翻译得也合乎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所以,我从教18年来,完整或断续地读过好些遍,每次读都会被书里浓浓的师生之爱感动。当然这本书里除了表现出师生之爱以外,还描写了朋友之情,亲子之情,社会民族家国之情,每一种情感都非常感人。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这本小书从诞生之年(1886年)到现在130多年间了仍然被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人喜爱,至今销量已超过15,000,000册,原因就是亚米契斯以四年级孩童安利柯的视角,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最真实的儿童学校生活。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童年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会想起和学生们之间发生的事儿,当然,还会被书中的异国风情感染。

《爱的教育》全书分为十月、十一月……一直到次年的七月,10个部分,每个月里又按照小故事、父母的信、每月故事来呈现,把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爱,表现得精细深入、淋漓尽致,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众多丰满的人物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怀有侠义之举且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品学兼优、助人为乐的班长代洛西;虚荣狭隘的瓦梯尼;傲慢无礼的诺卑斯;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安利柯的二年级时的女老师玛利安娜……

《我的女老师》,每次读到这一篇我的触动都很大。(引文见下)

……今天,老师是领了本班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顺道来的。几年来,每逢星期四她都要领着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把各种展品细心讲解给学生听。现在老师已经衰老多了,可她仍然关心学校的一切,谈起来没个完。两年前,我生过一场大病,她曾来看望,今天她还说要看看我那时睡过的小床。那床现在已归我弟弟睡了。她盯着床看了一会,终于没有说什么。她坐了一会就告辞了,因为要去看望一个出麻疹的学生,一个马鞍匠的儿子。她还挟着要批改的学生作业。天黑前,某商店的女老板还要到她家里学习算术呢!

“好,安利柯!”老师临走时对我说,“你到了能解答难题、做长文章的时候,还爱你以前的老师吧?”说完,吻吻我。到了楼下还扬声说:“不要忘了我呵,安利柯!”……

安利柯已经升入四年级了,二年级时的老师玛利安娜本来可以不管了,却仍然来家访,说明老师责任心非常强,对照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这样爱生如子的精神品质非常可贵!谈话间看出家长也非常关心老师,说明家校关系和谐,家长对学校教育非常配合,反过来还是说明老师被家长的认可程度高。学生很感激老师,老师的努力自然会得到学生的尊敬。“不要忘了我呵,安利柯!” 这句话总是给我很大震撼。当老师的每回把自己倾注感情的一届学生送走后的确非常失落,总是担心学生们忘记了为师的曾经给予他们的教导和爱,有时会在心里埋怨孩子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义务,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支柱,谈论起学校的事情老师们就会和玛利安娜一样劲头十足,兴致勃勃。

《我们的教师》里有相同的情感表达:(引文见下)

……默写完了,先生又沉默了,看着我们好一会儿,用粗大的亲切的声音这样说:“大家听我!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我现在并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们。”……

佩巴尼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后有了如他所述的感情沉淀和暴发,老师把孩子们当亲人看,老师希望能从孩子们身上得到支撑和慰藉。我相信佩巴尼老师的这一段表白一定深深的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该是对教师职业多么深沉的爱才会说出这样深情的话呀。

选择这样两个片段来介绍,是因为同为教师我和玛利安娜、佩巴尼之间有相似之处,却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比如,我不够细腻,教育孩子们时总是大而化之,居高临下,没有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导致孩子们敬我爱我却也畏我,即使我特别珍惜孩童的真挚感情,往往又矜持控制,不敢直面,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暖似乎被我带到了师生之间,让这一层相对干净的关系也显得不那么通透了。爱是一种信仰,《爱的教育》整本书里的爱正是因为简单纯粹才直击人心让人反思。教师职业也正是因为有爱,才会让人感到富足和幸福。

阅读《爱的教育》是接受心灵的洗礼,从教者都该读读它。

上一条:《爱的教育》读后感
下一条:读《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