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而在我刚上班那会,我一直认为学习才是孩子的重点,其他都是辅助的。可是,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才知道一个好的习惯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习惯的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你看,一个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一个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呵呵,我也不知道,而这也是我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关于习惯的要求和准则吧!
一、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诱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二、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要不断鼓励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们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在评价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已有的要求和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三、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对于6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还是比较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他们知道的道理很正确,也很多,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正确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家长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树立榜样,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学习、有的会游戏、有的爱帮助别人、有的爱劳动……,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充分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带领其他幼儿尽快地向他们靠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抓住幼儿教育这一段关键时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