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修小结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修小结 > 正文

学习《学前儿童情绪及其发展》后的心得

时间:2013-09-07   来源:    阅读:

今天听了王永教授为我们解读的《学前儿童情绪及其发展》。王教授的风趣幽默深深的吸引着我。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推动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行为是充满情绪色彩的,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他心理过程中所不能代替的。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它的这种作用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儿童对老师指定的图画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去画。老师检查时,问画的大树、小鸟在哪里,他说:“风都刮跑了或飞走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上小朋友抓了只蜗牛,老师让他们扔掉,他们不肯,爱不释手。于是老师用纸折了一个“房子”,让他们把蜗牛都放进去,并答应他们放学时可以把蜗牛带回家去。那一天孩子在活动是都表现地特别好。可见,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儿童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不少实验研究已证明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张述祖的研究说明: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比有恶感的词在识记上效果比较明显,保持效果更显著。武进之的研究说明:情绪态度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孟昭兰的研究中证明: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愉快强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近似的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的程度越大,操作效果就越差;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幼儿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他在学前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也有帮助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必须依靠成人而生存,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婴儿得到照顾。例如,新生儿在饥饿或疼痛时会哭叫,温饱、舒适时会出现面部微笑,对恶臭的气味会产生厌恶的表情,对大声震动会出现恐惧反应,并迅速转为大哭。在幼儿期,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例如,两三岁的孩子就知道,爸爸在家的时候不哭,奶奶在的时候哭,“哭给奶奶听”。儿童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

另一方面,儿童在与父母、同伴和教师的交往中,逐渐体会到必须遵守不同交往情境中的“情绪常模”,有时表现出与其真实情感不同的表情。这样,幼儿在多样的交往情境中,逐渐掌握了一些交往的技能技巧,社会交往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

上一条:养好习惯,成就一生